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颐年文苑» 忆往事历历在目 念师恩久久难忘

忆往事历历在目 念师恩久久难忘

——献给敬爱的杨松甫老师

作者:李靖 来源:《颐年文苑》杂志  时间:2024-03-15  浏览次数:

  杨松甫老师把倾心回忆他们七十余年人生道路而写就的书稿《追忆往事和夕阳散记》交我阅读并嘱我为之写序。作为学生,我有何资格和能耐给老师的书稿写序呢?刚开始我是一再推辞,可后来我不禁欣然听命,而且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与杨老师相识交往四十余年的岁月,竟有忆往事历历在目,念师恩久久难忘之感。

  我是1965年进入西北农学院农机系农田水利专业学习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其间有两年多我们没有上课学习。及至1968年后期,我们班部分同学与杨老师、水利系(文革中水利专业与农机专业分开而设系 ) 几位其他老师一起断断续续的进行了当时提出的“复课闹革命”。在校内上了一段时间专业基础课后,我们集中到石头河水库工地进行设计实习,及至1970年毕业,杨老师亲自把我们送至陕西大荔部队农场,算是结束了在校五年动荡的学习生活和师生相处。

  1976年文革结束后,我有幸于1978年考取研究生再次回母校水利系学习。1980年又随导师刘祖典教授到陕西机械学院,1981年研究生学习结束,因种种原因延迟,1982年元月才又再次回母校水利系任教至今。在这段长达30年的时间里,因同在一个系、学院工作,我与杨老师接触较多。几十年间,杨老师不论是在那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竭尽全力、恪守职责。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从事科研、求真务实;他团结同志、待人坦诚,严以律己、关爱师生;他谦虚谨慎、勤奋敬业,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这些印象,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这次拜读《追忆往事和夕阳散记》,更是加深了这些印记。

  书稿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朴实无华的人生画卷。他以其身世经历,映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国家之破败不幸,人民之苦难艰辛:再现了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在战争期间所遭受的巨大破坏和种种磨难。书稿详实地告诉后人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才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从他的求学道路和工作历程,人们不难感受到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尽管在多次政治运动及文革中屡受冲击,但他始终如一地怀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的满腔热忱和赤胆忠心,听从国家召唤,服从组织安排,潜心于学,致力于用,从教爱生,从研求实,淡泊名利,笃诚敬业。无疑,这是留给后人们一笔十分难得的 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稿所带给我们的,正如原西北农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峰山先生题记:“历历入目,启开门户。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屏幕上,清晰地看到作者求学上进、敬业重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子女成长、乐度晚年、 豁达处世的平凡充实、丰富多彩的生 平”。我作为杨老师的学生,阅其书稿,无异于读一部意义深远的人生教科书。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果一个人出身于所谓的黑五类(地、富、反、坏、右) 家庭,是个什么样的境遇呢?对于身处其境的人们来说,苦水或许已随着社会历史的洪流而付之东流了,但对于在人生历程的关健时刻所受到的恩泽,往往是一个人永生难以忘怀的。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有一份揭批杨松甫老师在1965年招生中把一些家庭出身不好或家庭成份较高的学生录取到我们班的大字报。对于杨老师来说,他因此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对于我们班家庭出身不好的十几位同学来说,因为那是文革前高等院校的最后一次招生,无疑,那是人生命运的一次关键转折。特别是对于几位在1964年参加 高考而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未被录取的同学来说,那绝对是人生做梦也难梦到的一次恩遇。我们班熟知此事的同学一直把杨松甫老师称作恩师,这的的确确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

  1988年杨老师赴美高访半年, 那时他已届55岁。他们上大学时大多学习俄语,出国前的英语培训,时间也不是很长。可想而知,他需要用多大的毅力攻克外语关,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完成资料翻译、从而与国外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时值我在美国读博士学位,由于自己学业压力也重,没有抽出过多时间陪同老师,从学习、生活上帮助老师。至今想起那段历程,除十分敬佩恩师勤奋学习的精神外,更多的是深感歉疚和不安。1990年我回国后,又长期在系、学院,学校担负领导工作,杨老师从没有为自已的私事找过我,我想,他这是用大爱之情在默默地支持着我的工作,唯恐给我的工作带来麻烦和影响。

  光阴如梭,转眼间我们班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已经退休,10位同窗也已与世长辞。我们班的特殊性,不管杨老师在当年招生时是出于坚持党的“有成份,不惟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政策,还是以自身的家世经历对我们班那些有可能以家庭出身问题而落榜的农家子弟有恻隐之心、存惜才之念,而冒险录取了不少家庭成份不好的学生。这件事虽说已经过去 40 余年了,但至今依然深深地扎根 于我们的脑海中。我想,现在可以慰 籍恩师的是:我们班的同学,没有一 个人辜负杨老师的期望,大家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都作出了显著的业绩和应有的贡献。

  谨以此短文向杨老师表达敬意!

  ( 李靖: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注:本文引自李靖2011年4月5日为杨松甫教授《追忆往事和夕阳散记》之序文。杨松甫教授不幸于二〇二三年三月十一日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一岁,仅以此文,深表对杨松甫教授的纪念!

编辑: 金平安     终审:    最后更新:2024-03-15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