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老年专家» 杨凌精神代代相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杨凌精神代代相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10-25  浏览次数:

 
——李振声院士回母校座谈会侧记
 
    “杨凌、学校今天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饮水思源,不能忘记老一辈科学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建议应该好好总结一下。什么是杨凌精神?我想,一是心系黄土高原,二是扎根黄土高原、扎根大西北;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此外还有为政府提供咨询、为农民提供服务。” 在深情回忆了几代知识分子扎根杨凌,为祖国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后,李振声院士向与会人员提出了什么是杨凌精神的问题并率先作出了阐释。最后,他强调说,杨凌精神代代相传,杨凌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李振声院士热情洋溢的话语赢得了人们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417日上午,在国际交流中心召开的李振声院士回校座谈会上的一个场景。
  上午10点钟,曾在我校工作了31年的李振声院士和夫人钱曼懋步入会议室,和参加座谈会的人员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大家今天最想说的就是,李老师回家了。”张光强书记的开场白道出了农林科大师生对李振声院士的深情厚谊和发自内心的由衷敬意。
  “李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他几十年辛勤工作的结果,是杨凌的光荣,更是农林科技大学的骄傲。” 孙武学校长一席话表达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无比振奋和自豪之情。接着,他从李振声院士当年请辞陕西省副省长,一心一意搞科研,到一字一句帮助自己修改武功县农业区划的典型事例,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李振声院士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最后,孙武学校长指出,正是为国家、为人民、为农民谋利益的坚定信念,支持李振声院士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在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世界一流的成果。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淡泊名利、宠辱不惊、默默无闻的高尚品格,平易近人、谦虚平和,善于团结同志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1985年,李振声课题组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得了2万元奖金,我记得很清楚,李振声提出课题组平均分配,每人1000元,剩下的一万元感谢参与、帮助他们课题的有关人员,后勤部门也有。他到北京担任中科院副院长后,无论是因为工作还是家庭问题给他去信,李振声总是每信必回。”曾经担任西北植物研究所领导的白守信回忆道。
  “李振声得到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必然性在于50年代知识分子都有的一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他身上。其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科学事业执著专一、躬身亲行,洞察细微、发现规律,谦虚而有鲜明主见,能忍受艰苦。1956年,李振声从北京来到杨凌,带了几麻包牧草种子,当时就种在现在水保所的院子里。为了多繁殖一代,自己动手,搭建简易半地下土温室……生活中,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孝顺的儿子,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感,无微不至地关心家人。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子女,都是亲切慈祥,是一位很亲和的人。他是一位普通人,他的特点是把普通人的长处和精神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挚友李玉山研究员深情地回忆起他和李振声共事的点点滴滴。
  “李振声院士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有宝贵的育种材料等物质财富,更多的是精神财富。他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科学精神,深入实践、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群众的作风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朋友特别多,交的朋友上至领导,下至农民。李院士的精神财富必能滋养我们在农业科技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何蓓如教授这样说。
  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孟建国,旱地农业专家王立祥教授,李振声院士的学生周汉平、何一哲也分别发言,谈了自己对李振声院士获奖的感受。
  在热烈的掌声中,李振声院士发表讲话。他说,非常感谢大家的发言。见到大家,感到很亲切。这么多人来开座谈会,我想和大家商讨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杨凌精神?从抗日战争开始,那么多著名科学家集中到杨凌,并且长期在杨凌工作。是一种什么力量能够把我们吸引到这里来,扎根到这里?这个精神很值得认真总结一下。他列举了虞宏正、石声汉、辛树帜、赵洪璋、朱显谟、周尧、刘荫武、孙华、傅琨俊等杨凌第一代科学家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从大城市、海外来到杨凌、扎根杨凌,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事例。接着,他指出,李玉山、唐克丽、李立科、彭琳、彭祥林、李生秀、王立祥等第二代科学家把科学研究更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农业高产、稳产积累了很多资料,工作做得很好。李振声院士接着提出了总结“杨凌精神”的建议,并率先作出了精辟的阐述。
  “杨凌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李振声回忆说。“八十年代,我在西安担任中科院陕西分院院长,西安分了房子我没去住。我认为在杨凌做学问是非常好的选择。各单位、同事之间互相支持和帮助,有一个做学问的好环境。当初,我搞远缘杂交就得到了李振岐院士的帮助和鼓励。杨凌是城市生活,农村环境,所以,科研选题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在与农民接触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这是杨凌的优势。现在,科学研究的主流应该是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
  最后,李振声院士对年轻一代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说:“杨凌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一代只要将杨凌精神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让杨凌精神代代相传,杨凌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学校要组织老同志认真总结一下什么是‘杨凌精神’”,并真正使它代代相传。”孙武学校长笑着抢过话筒回应了李振声院士提出的建议。
 

编辑:     终审:    最后更新:2011-10-25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