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处办 029-87092668 / 87092231
  • 传真 029-87092668
  • 地址 西农路22号
  • 邮编 712100
  • 邮箱 ltxc@nwsuaf.edu.cn
  • ltdw@nwsuaf.edu.cn
  • 办公地点 北校区老昆虫博物馆一期办公楼二楼(北校区校医院对面)
  • 各校区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老年专家» 奉献者之歌——记养羊学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章全教授

奉献者之歌——记养羊学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章全教授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10-25  浏览次数:

 
作者:王倩
  在富饶、辽阔的三秦大地上,渭北高原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于世。丰沛的水草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许许多多具有典型外貌特征、种质特性的畜禽良种,独产渭北的同羊便是其中之一。
  80年代以来,原西北农业大学同羊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科技成果,昔日濒于灭绝的古老绵羊地方良种——同羊,终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好评。而这些成果的获得,应归功于马章全教授及其率领的同羊科研攻关小组。
意志的磨练
  1934年,马章全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我国著名爱国将领、千古功臣杨虎城和水利专家李仪祉教授就诞生在这里。从小酷爱读书的马章全,在杨将军和李教授的崇高形象的鞭策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初中毕业后,他在报纸上看到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招干,便背起行李与干粮步行去西安应考并有幸被录取。于是,同被录取的50多人,坐着两辆从国民党手里接过的大卡车,经过8天的长途跋涉来到工作目的地——宁夏。来宁夏后,他们先在农林水牧干部训练班学习农业知识,后因组织需要,将农业班的部分人调畜牧班。一些人不愿去,但马章全说,我是团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于是他愉快地到了畜牧班。从此,他就成了祖国畜牧战线上的一兵了。毕业后,组织上分配他去盐池牧场,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团员,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
  这个盐池牧场就如同一个刚孕育的胎儿,她那心急的父母早早为她起好了名字,其实人们还看不见她的影子呢!就这样,马章全和同行的几位年长同志,在解放军同志的护送下,坐着胶皮大车走了两天才走到盐池县西界上,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找到一个扎营据点,暂住在一个老乡家里,这就是他们仅有个名字的盐池牧场的总场所在地。从此,他们边买牛羊边建场。马章全任分场管理员,年仅16岁的他带领着几个比他年长的牧工,管理着60多头黄牛及少量滩羊。他既是管理员,有时又是拦羊倌,还是炊事员。那时的盐池县人烟稀少,荒沙遍地,交通不便,艰苦的条件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六七个人住一个帐篷,骆驼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吃饭更是简单,在沙地上挖一个坑,把锅架上去;没有餐具,他们就以灌木细枝做筷子;没有案板,就将锅盖翻过来在上面切菜(所谓的菜,就是洋芋疙瘩加野菜)。直到6月份,才能吃到从银川、灵武一带买来的韭菜,那就是他们饭碗中难得的绿色了。那时风沙特别厉害,每天午后开始刮大风直到天明,狂风经常掀翻他们的帐篷。做饭时常遇上风沙,就只好就着沙子吃了。每天晚上,他们还要轮流值班,以防牛羊被狼吃掉。为了保证牛羊能吃上肥美的牧草,他们一年换营六七次,足迹踏遍了东西长200余里、南北100多里的盐池的大半个县。
  那段时间,无论从生活上和意志上对马章全来说都是极大的锻炼,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难倒过他。1951年秋,组织上安排他去宁夏永宁农业技术学校学习畜牧,毕业时因德、智、体成绩优异被保送到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上大学。
  他非常珍惜党给予他的这次学习机会,刻苦学习科学知识,从严要求自己,在告别亲人8年后才利用到陕西实习机会第一次回家。生活上,他省吃俭用,在兰州上了 4年大学,从未尝过兰州的小吃,未在街上买过水果,而是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书、订杂志。这一时期的刻苦学习与全面成长,为他以后艰苦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他大学毕业了,怀着为振兴祖国畜牧业奋斗的雄心来到了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杨凌,在西北农学院畜牧系任教。
与羊结下不解之缘
  从事农业辛苦,搞畜牧业更辛苦,而要搞畜牧业中的养羊业所要付出的艰辛则更大、更多。这一点,在上大学前在宁夏搞了一年养羊工作又在大学毕业时实习养羊的马章全非常清楚,然而,他还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之路。
  在学校,他除担任本专业和外专业养羊课的全部教学任务外,还曾肩负着学校陕北教学基地的教学工作,先后主编教材6本,并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及学校安排的临时性活动,经常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平均工作在12小时以上。有时候,第二天要上课,他才从校外教学、科研点往回赶,便坐在火车、汽车上备课。他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从不因为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敷衍了事。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2年,他随同系领导和有关老师一起去陕北南泥湾选定教学点,这是他第一次到长期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他满腔热情地利用工作空隙参观了延安的革命旧址,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他想,过去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生活。
  从此,他把陕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陕北两地区的15个县(市)搞过科研工作,在开门办学的9个县(市)巡回讲课,并协助各县(市)及榆、延两地办不同类型培训班上百次,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以主要参加者身份从事陕北细毛羊选育研究20余年……
  在这期间,他还参加并在以后主持了同羊的一系列研究与推广项目。同羊属我国肉毛兼用脂尾半细毛羊优良地方品种,培育于大唐年间,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繁育史,是我们先祖留下的珍贵遗产,更是世界绵羊品种资源中少有的宝贵遗传基因库。早在1962年,马章全就在同羊故乡大荔县沙苑地区带学生毕业实习时调查了同羊,提出了选育提高的意见;1963年,他与李建平老师带领学生在当时同羊主产区的5个县(市)进行了建国以来规模较大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写了《同羊现状调查研究报告》;1967—1972年,他足迹踏遍渭北高原,又一次选点调查了渭北同羊及其它绵羊品种与杂种羊发展现状,为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做了充分准备;1973—1978年,他与李建平老师一起承担了省上下达的新同羊选育研究课题,试图用13年时间培育成肉毛兼用的脂尾半细毛羊新品种(简称新同羊),虽终因经费、基地变迁等原因而未能继续,但却为后续研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此间,他又3次到同羊及二同羊产区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写出了阶段研究和调查报告;1980—1981年,他与李建平一起起草了我国第一个同羊省颁标准。1982年,该标准由陕西省标准局颁布实施,到现在已经20年,对同羊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期,他在韩城和白水两县较全面深入地进行了第一次同羊屠宰性能的测定,并有所发现和创新;在省上发出了救救同羊的呼吁,成立了建国后第一个省助县办同羊选育场——白水县种羊场后,马章全更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汗水。从此,他在同羊研究方面一发而不可收,被人们誉称马同羊
  1986年,他正式主持同羊七五攻关研究项目。翌年,他实现了以从事科研为主的愿望,由畜牧系调到本校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便一头扎进了科学研究中。为了搞好工作,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一心为我国养羊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接着,他又在同羊选育和开发利用上开展较深层次的超前性研究,先后主持了3个省级有关同羊研究课题和3个推广示范项目,同时与他人一起负责了蒲城和澄城两县农业科技集团承包工作。
阎王不收的人
  为了养羊事业,马章全汗洒三秦大地,足迹遍及大西北,不但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还多次险些为工作而献出宝贵的生命……
  19825月中旬,他应约来陕北解决黑山羊品种调查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准备拍些品种图谱用的照片,以完成他所主持的该品种的品种志文稿和图谱任务。他的日程安排很紧:15日到榆林,16日去绥德,19日到了米脂,20日又回榆林。当天他又决定次日上午去榆林城北15里外的试验点看羊,可该单位的车已安排出去。要是在往常,他们骑自行车就去了,可在一个半月前,他的腰部刚刚因工作外出时受了伤。因此,他说随便什么车都行。
  21日清早7时许,一辆三轮摩托载着马章全上路了。当车过镇北台时,向右有一个急转弯,司机一慌,车一下子冲出了路面,顺着左边11米高的陡坡翻了下去,坐在车斗里的马章全一下子被摔了出去,在空中翻了一个跟头,头撞在沙坡地上,又被弹出去,掉进了没腰的河水里。当他挣扎出水面时,第一声喊的是:照相机!照相机!一看还好,照相机未掉进水里。他艰难地爬到岸边,下半身还浸在冰冷的水里。当他被送进医院后,检查诊断发现:第910胸推压缩性骨折,第11胸椎受伤,右臂扭伤,轻度脑振荡和颈椎伤。
  躺在病床上,他心里想的还是工作,为了早日出院,尽快投入工作,他忍着钻心的疼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住院期间,他仍坚持学习和工作,并随病情好转而不断增加工作量。出院回校不久,他就坚持上课了。第一次讲了两节课下来,他的双腿僵硬得无法行走。可他却说: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就要为人民工作。对他来说,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同时属于党,属于人民,他要让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都迸发出灿烂光辉。
  马章全就是这样,心里完全装着工作,很少考虑到自己。1990 12月,蒲城县农业科技承包任务顺利完成了,他是技术牵头人之一,受委托在蒲城宾馆写示范基地的报奖材料,谁知在卫生间洗澡时,不慎滑倒,造成两根肋骨骨折。为了不耽误材料,他到医院初步包扎处理后,又回到宾馆,边治病边写材料。因受伤不能坐起,他就躺在床上,打好腹稿后,再爬起来蹲在床边写上几分钟,疼得实在难以坚持了,又躺下思考,再爬起来……。靠着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忘我的工作,终于将材料写完。可以说,这份材料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血汗凝成的,每一句话都寄托着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无限执着和对人民的赤诚。
  马章全自嘲说:我工作40年来,受过6次公伤,其中3次骨折,还得过肾盂肾炎和心包炎,不但没有死,而且未留下大的后遗症,还算命大,也许是阎王看我阳数未尽,故不收我。可大家都说:是马老师那忘我的工作精神把无情的阎王也感动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精心播种,艰辛耕耘,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以主要参加者身份并在种羊选育、羊毛品质改良及生产技术培训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陕北细毛羊选育项目,先后两次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参加了32年、其中主持了18年的同羊研究、推广工作,对国内外干旱地区羊种资源及其利用等进行了卓有成效地研究,特别对同羊的种质特性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同羊研究与选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外该方面研究的空白,先后撰写有关论文52篇,其中公开发表34篇;他所主持的陕西省农牧科研重点课题——同羊种质特征及开发研究,先后获省农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八五攻关项目——“渭北同羊选育技术研究获陕西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技术牵头人之一的蒲城县农业综合技术承包项目,1990年和1991年获陕西省政府综合奖和农村科技进步三等奖。
  同时,他还主持编著专著3本,参编6本,公开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86篇;先后7次被评为校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奉献了大半辈子的马章全退休后不仅没有闲下来,而且比以前更忙了。他对自己提出了在人生的第二战线上仍要活到老、学习提高到老、发挥余热干到老的要求。退休时他向组织表示,继续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服务,为年轻同志的工作牵线搭桥。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退休8年来,他面向社会和三农,科技扶贫又帮困,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己任,足迹走遍陕、甘、宁、青、晋、鲁等省(区),先后指导国家、集体和个体养羊户600多家,形成了6种不同的肉羊发展模式,使89%以上的服务对象发了羊财,增创收益6400多万元以上,解决了400多名劳力的就业难问题。同时,他还编著出版科技专著3本,专集12本,编印技术资料32种,在报刊发表科技论文和科普短文50余篇;为杨凌示范区、杨凌农高会及其他省、市、县、乡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或讲课近百次,听众达3600多人;通过广播、电视台讲课8次;现场考察指导70余次;科技咨询1000余人次;协助校内外年轻同志进行教学、科研、科技推广工作60多人次。马章全服务对象多在较偏僻的农村和山区,他从不讲求生活条件,一切从简,还常常以步代车,上山下乡。农民朋友感动地说:像马老师这样与农民同甘共苦的教授真不多见。
  近年来,随着养羊热的出现,马章全更忙了。每天找他或电话咨询、约见的人络绎不绝,他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每月在家的时间更少了。他说:将有限的生命毫不吝啬地贡献给社会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欣慰。
 

编辑:     终审:    最后更新:2011-10-25


Copyright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版权所有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网站负责人:张鹏飞 管理员:李明